墨迹天气预报发展的怎么样 如何评价墨迹天气现在的定位
自古以来,气象环境就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智慧时代的到来,人们依托先进技术建立起各种预测天气的方法,如天气预报的诞生,就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天气预报APP预报晴天,出行时却是阴雨天的尴尬情况,给日常出行造成困扰,大大降低了出行效率。
洞察到天气预报准确率以及服务体验方面的痛点,墨迹天气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深度学习等技术,不断地深挖气象数据,提升天气预报精准度,为用户提供精准到分钟级公里级的短时预报以及未来40日天气趋势预测等服务,让用户出行更加放心。

一、墨迹天气预报发展的怎么样
1.AI技术加持 实现分钟级短时精准预报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大数据、深度学习算法等先进技术飞速发展,AI人工智能早已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天气预报领域,也出现了AI的身影。而墨迹天气,就是运用AI技术赋能天气预报的先行者。
作为活跃用户覆盖率排名榜首(69.1%)的天气服务类平台,墨迹天气率先将AI技术融入传统天气预报,实现功能及服务的升级。在众包数据与传统天气数据基础上,墨迹天气运用AI以及机器深度学习技术对天气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提供精确到公里级与分钟级的短时预报,且短时预报晴雨准确率超90%,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可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天气预报服务,提高用户出行效率。

2.深耕用户体验 提供优质差异化天气预报服务
与此同时,墨迹天气深耕气象行业十年,深知用户服务体验对于天气类查询软件的重要性。因此,无论是产品技术创新还是服务迭代,墨迹天气都从用户角度出发,不断优化用户服务体验,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个性化的天气查询服务。
从气象预报服务方面来说,墨迹天气提供气象实况预报、未来两小时的分钟级公里级短时预报、逐小时预报、逐天预报、40日天气预报趋势等查询服务,用户通过墨迹天气APP,即可在出行前预知晴雨,提前规划行程安排,让出行更安全、高效。
场景化方面,墨迹天气早在2012年就上线了实时照片分享的平台——墨迹天气实景社区,是业内首家推出时景社区的平台。经过多年的迭代升级,目前墨迹天气可提供出行、母婴、钓鱼等多个场景服务,贴合用户出行、旅游、出差等场景的服务诉求;在指数服务方面,墨迹天气服务已覆盖赏花指数、枫叶指数、滑雪指数、洗车指数、AQI指数等多方面,为用户带来更多元化的气象服务体验。
在气象环境愈发复杂多变的今天,墨迹天气将继续秉持“让气象赋能世界”的企业使命,以技术赋能发展,不断提升天气预报的精准度,为用户更优质丰富的服务,赢得更多用户的认可。
二、如何评价墨迹天气现在的定位
首次IPO被否让墨迹天气站在了十字路口。最新动向显示墨迹天气将发力B端业务,这将带来新的增长点,还是进退失据呢?
1.IPO被否,墨迹天气暂未摆脱工具APP“小而美”的宿命
墨迹天气成立于2010年,是国内第一款天气类移动互联网应用。2011年,墨迹天气上线了iOS和安卓版本;乘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东风,2012年用户规模便突破1亿;在覆盖城市不断完善和功能持续迭代之下,2019年该公司已拥有6.5亿总用户,月活用户达到1.49亿。
2016年12月,墨迹科技向证监会报送了创业板招股书。2019年10月11日,证监会网站披露,墨迹科技IPO未通过。
对于墨迹科技首发被否,证监会主要披露四点问题,包括曾违规发布互联网新闻信息;获取用户数据及标签进行商业化变现;收入来源单一;与股东(阿里、苏宁、腾讯等)关联交易金额占比较大。
工具型APP主要收入来源是互联网广告,主要客户是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到目前为止墨迹天气也不可能例外。而阿里、腾讯作为墨迹天气的股东的事实也不太可能改变。
因此,墨迹天气被证监会提到的四点问题中的前两项较易处理,但是后两点的收入单一和关联交易问题目前还无解。
墨迹天气目前还无法摆脱工具型APP“小而美”的宿命。
2.C端“乏力”,B端发力
根据墨迹天气数据,2019年该公司已拥有6.5亿总用户,也就是除去老年及低龄网民,绝大多数网民都是墨迹天气的用户了。
这种高渗透率的另一面就是,墨迹天气新用户增长“乏力”。
有业内人士分析:“手机自带天气软件不断优化后,墨迹天气的优势正在不断缩小,在手机空间、软件繁多等外部因素的制约下,用户大多不会选择额外再安装一款天气软件,这就注定了墨迹天气的用户在持续流失,且无法与手机操作系统深度融合,成为墨迹天气的最大软肋。”
现有数据支持了以上看法。据QuestMobile数据,2018年6月,墨迹天气MAU为1.64亿,到2019年6月跌到1.46亿,一年内下降了11%。据七麦数据显示,2016年11月,墨迹天气在苹果APP排行榜中排在二三十名的位置,而截至2020年3月25日,已跌至183名。
作为工具型APP,用户关注时长本来就短,基本上每天看一次天气即可,停留时长甚至不过几十秒。
在用户增长乏力、用户停留时长短情况下,墨迹天气的C端业务增长也将大受影响。
从应对用户增长乏力、二次IPO两大角度思考,墨迹天气都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3月23日, 墨迹天气CEO金犁公开表示,墨迹天气未来的战略是从功能类App运营商升级为互联网综合气象服务提供商,B端业务要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
3.核心竞争力缺失下的“软肋”
墨迹天气的定位也从天气类App转型为气象服务公司,未来将会向外卖、物流、航空、零售、能源等B端各行各业提供定制化的气象解决方案。
这本是好事,却触碰到了墨迹天气的“软肋”。
墨迹天气存在的问题是在“靠天吃饭”这一商业气象服务领域,却没有“掌握核心科技”。商业气象服务领域的重中之重,就是气象数据源以及数据处理能力,只有源头数据越丰富才有越精准的天气预测。
墨迹天气只是“天气信息搬运工”,最为重要的气象数据是通过与北京气象局签署长期合作协议来获得的,而境外数据则是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合作。
墨迹天气可以与国内外气象机构合作,竞争对手自然也可以,几乎毫无技术壁垒可言。相较于而言,墨迹天气的美国对手The Weather Company,在全球拥有超过4000万个气象站,10万个天气传感器,拥有自己的气象卫星和雷达网络。墨迹天气显然没有这样的硬件实力。
更重要的是,根据监管的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向各行业的企事业单位提供的天气专业专项服务可以收费。而根据最新事业单位改革要求,气象部门按照政事分工、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推进气象改革后也有盈利的冲动。
等北京气象局与墨迹天气的3年合约到期之后,墨迹天气和北京气象局都要争夺B端市场,在业务上存在竞争关系的双方还会否合作存在变数。
发力B端、寻找新的增长点是好事,但如果B端业务达到一定体量,与气象部门业务构成严重冲突,墨迹天气可能面临“进退失据”。